
【說媒】
老話說的好:天上無云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慶陽(七縣一區)自西周以來,就推行包辦婚姻,即說媒。自周代始,已設立媒官。男女長到一定年齡,雙方就得有人說合,稱說媒為提親。說合的人叫媒人。媒人一般都較能說會道,不僅要熟悉男女雙方家道基本情況,而且要準確的向男女雙方及其父母說清雙方情況,盡可能隱惡揚善,使雙方了解對方的長處。還要勤于跑腿,牽線搭橋,奔走撮合。男女兩方婚事大的方面如果取得一致后,要引導男女雙方相親,問八字,換庚貼,送禮等,直到新人進了洞房,才算完成任務。
婚禮中關于媒人的說詞(眾位看家可以配以方言來快讀,保你讀完之后嗓子冒煙)

桌子方,碟子圓,快把媒人請上前。
說是古,道是今,前年流傳到如今。
天上有個牛郎會,地上有個兒女親。
天上無云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
媒人就是一桿秤,把兩家事情都拿定。
鴨子過河憑水哩,媒人說媒憑嘴哩。
媒人長了八哥嘴,你把男女雙方都說美。
提起哪家女兒巧,一氣能說十個好。
模樣俊俏人能干,針線茶飯都齊全。
又能寫來又能算,初中畢業上了師范。
提起哪家男子漢,一表人才真少見。
農活樣樣都熟練,提耬下籽揣麥秸。
揚場使用左右锨,高中畢業還能招干。
為把兩家事說成,媒人沒少跑路程。
哪怕下雨和刮風,哪怕雪水凍成冰。
荒山跑成白路啦,一雙鞋底子磨透啦。
兩頭子氣都受夠啦,終于把大功成就啦。
涮油餅子吃夠啦,兩個親家不問啦。
請媒人,往前走,事主請你來喝酒。
前幾天請你你不在,今個順便把你來招待。
酒淡的,皮薄的,饃饃連青帶粘的。
湯又淡,面又爛,幾個菜碟都爛的。
瞎瞎好好你不要嫌,這是事主心一片。
七個雙,八個單,再加兩個往上端。
媒人布衫放中間,鞋和襪子放兩邊。
酒一壺,肉兩方,白面饃饃盡你裝。
皮薄禮當你收上,下回發媒再商量。

【看家】
男女雙方見面后,如沒有不同意見,則由媒人告知女方何日到男方“看家”。看家,就是看男方的家道及財產、生活狀況的貧富程度。舊時看家,一般由女方父親、兄弟兩三人去到男方家中,詳細觀察住處、牛羊牲口,占有土地、家產等情況。去時,帶點禮物做為見面禮。男方要用酒肉好飯熱情款待。新時代看家已淡化,但此風俗猶存。

【說彩禮】
男女青年經過相面看家后,都覺得滿意,交換龍鳳帖后,可由媒人同男青年父親提上煙酒(均為雙數)等禮品,直接到女方家商定彩禮。古舊時,商定禮錢數目,均以雙數為吉數,還要商定衣服、鞋襪、家用器具、化妝品的數量及質量。雙方對言定的彩禮意見取得一致后,就決定訂婚日期。
彩禮,也稱聘金,舊時指男女訂婚或結婚時,由男方付給女方貨幣或財物。吳自牧《夢梁錄·嫁娶》載:“次后擇日則送聘,富家當備三金送之,則金釵、金鐲、金帔墜是也。”現在寧縣彩禮風氣依然盛行,有的不僅三金,還要不少數目的現金,包括零花錢、衣裳錢等等,粗略算來將近二十萬,當然只是平均水平。本人認為,這是一種陋習,亟需革新,多少有情人就是因為這個而被拆散!

【掛鎖鎖】
掛鎖鎖是寧縣男女雙方定婚的一種儀式。定婚是婚姻禮俗中的重要環節,因為它決定了男女雙方婚姻的命運,所以寧縣人對定婚十分重視。掛鎖鎖的日期一般均為每月的雙日,意思是成雙成對。日期由男女雙方共同商定后,男女雙方都要提前請各自老小外家及家門弟兄等近親,男方還要通知親鄰參加,以示鄭重。到了所定日期,男方家要備好酒席和彩禮。女方家同老小外家、家門父子,在掛鎖鎖的當天,一同到男方家中。去時,要帶上鎖鎖。及給男方買的衣服、鞋等。古時,為銀制鏈鎖,新時代也有紅頭繩挽的鎖鎖,并系有人民幣。掛鎖之后,男女雙方就算正式定親,男女青年相互往來便不遭非議。

【娶麻媳婦或者黑媳婦】
舊時慶陽寧縣山大溝深,交通不便,又因古俗遺傳,娶親必在夜間。《釋名》說:“婚,昏時成禮也。”《白虎通義》載:“婚姻者何得也?昏時行禮,故謂之婚也。”可見古代嫁娶常在夜間。娶麻媳婦,娶回來的時間剛到黃昏時分,因天氣處于朦朧狀態,即麻麻黑,而叫娶麻媳婦。娶黑媳婦則是把新娘娶回進婆家門時,已是黑夜了,而叫娶黑媳婦。娶麻媳婦和娶黑媳婦的緣由一般是根據新娘生辰八字,請陰陽算定進男方門的時分,必須在天麻麻黑或天大黑,以便避煞躲邪。也有人家因媳婦相貌丑陋,白天娶回怕眾客人笑話,而專到麻麻黑和黑夜娶進門。現在大都是娶麻媳婦了。

【入洞房】
洞房最初說是深邃的窯洞,后因新婚用房裝飾富貴華麗,不許別人隨便出人,便增添了那種神秘色彩。自從南宋詩人汪洙在《神童詩》中詠出“洞房花燭夜,金榜提名時”的詩句后,洞房一詞便傳遍天下。新人入洞房前,洞房里的新床已經鋪好,長命燈已點著,不許有一個閑人在里邊。洞房門鎖著,門閂上插有紙炮。新人被抱到洞房門口時,有專人立即點燃紙炮,打開洞房門。新人人洞房的同時,由一人瞅準,把跟隨看熱鬧的男娃娃,向洞房掀進兩個,表示新人婚后第一胎會生男孩。在洞房門上響紙炮,則表示能把邪氣打跑,使新人平安進人洞房,吉祥如意。現在新人入洞房的時候還新加了耍新人一說,可以使新浪的兄弟姐妹,同學同事朋友等。

【耍房】
鬧洞房俗稱“耍房”,此俗始興于漢代。是指在新婚之夜,家族好友,青年男女,聚集洞房,戲弄新婚夫婦,借此取樂。《后漢書·烈女傳》中就有此俗記載。歷朝歷代流行不衰,明清時鬧房,聲勢更勝于前代,迄今鬧房之俗仍然盛行。鬧洞房是婚禮中極有趣的一項活動,也是比較熱鬧的場面。參加耍房的人越多越好,主人家也越喜歡,傳說鬧了新房就會越鬧越發。又一種說法,說新婚之夜鬧房是為了防止夜鬼來作崇。有的地方還有“三天無大小”之俗,不僅朋友可以鬧,其他長輩人也可以鬧。
入夜后,耍房的都進入洞房或坐或立,嘻嘻哈哈,其樂融融。新郎新娘坐于炕上,首先由新娘打開香煙盒,每取支煙接給新郎,再由新郎給耍房者逐人遞給。最后,所有拿香煙者均要由新娘點火,有調皮者,新娘點幾次火,也有意吃不著,哄得新娘多費幾根火柴(新時代多用打火機點火)。新娘把煙都點著后,正式開始耍房。耍房的花樣很多,為口頭耍和動作耍,或二者兼有。
口頭耍 由一名能說會道特別會說好多有趣的詩句或謎語式的順口溜者教新郎新娘說。如果四句式,新郎新娘每人分別說兩句,由耍房者領說。另有耍房者取一支花插在山墻上,便說:“南墻一支花,”(新娘說)“風吹刺拉拉。”(新郎說),“妹妹要帶花,”(新娘說)“哥哥扶一把。”(新郎說此句時要把新娘抱起來,新娘一把把花取下來,不然得重來)。
動作耍 不說詩句,由主持耍房者說咋耍,新郎新娘就咋耍。如耍捉跳蚤,耍房者拿一粒糜子,從新娘衣領口上放進去,叫新郎在新娘身上搜尋,直到捉住為止。耍“吃柿子”時由耍房者拿一個剪好的圓形紅紙,用口水貼在新娘臉蛋上,新郎用口吞下等等,有些動作難,但要求新郎新娘必須做到,否則得反復做幾次。花樣翻新,樂趣無窮。耍房常常得兩三個小時,直到深夜方休。過去耍房中常有不文明的語言和動作,新時代已取消。
【鋪床】
鋪床亦稱“翻人身”。耍房結束后,由送女的和娶親的婦女進行,把洞房床上的氈或床單反鋪好,下面壓搟面杖和切面刀。由新娘坐于床正中,新郎趿鞋,把意味著八個男孩的八個核桃和意味著八個女孩的八個棗,用腳撥滾,圍繞新娘左右各轉三圈,謂“趿帳”,象征合家團圓。如果有能耍的人在場,要搶核桃和棗,主持人要全力阻欄,搶到者要新娘發煙點火,方可退回所搶的核桃和棗。最后,主持人用搟面杖和切面刀將氈和被褥翻正。娶親的婦女問:“人身翻過來了嗎?”送女的婦女說:“翻過來了。”接著將核桃和棗壓在四角氈下。一邊壓一邊說:“雙雙核桃雙雙棗,雙雙兒女滿院跑。”所壓核桃棗兒供新郎和新娘享用,門外有聽房者如果要吃,新人可從窗戶遞接讓吃。《中國風俗大辭典》載:“鋪床習俗約始于宋。”華池民間今仍流傳,意為祈盼早生貴子。
【回門】
回門是新郎新娘婚后二人首次去娘家。“回門”習俗在先秦時代稱反馬,漢以前不廣泛流行。宋代吳自牧《夢梁錄·嫁娶》中記載:“兩新人于三日或七日九日,往女家行拜門禮,女親家設宴款待新婿,名曰會郎,亦以上貨禮物與其婿。”拜門禮就是當時的回門,說明宋代已有此俗。慶陽民間回門,最初是在婚禮的一個月以后,后來隨著婚禮的簡化,回門與婚禮之間間隔的時間越來越短。一般在送女的人從男方家走的時候商定某日回門。普遍是三天以后回門,也有趕節日回門的,就得半月或一月后回門,也有定在正月過年拜年時候回門的。
屆時,夫婦雙方均直接到新娘娘家去。古時,新娘騎驢,新郎步行隨同。新時代,夫婦不是乘汽車就是騎自行車或摩托。新郎第一次到岳父家,岳父要以貴客款待。新郎去時根據岳父門戶多少,要帶夠一定禮物。除過拜岳父母,還要拜岳父母弟兄嫂,岳父族中有幾戶就得去拜幾戶。一般少則三天,多則五天。臨走前,岳父母家要備一席飯,請來家門弟兄和個別親戚,陪新郎吃飯。這桌酒飯,必須由新女婿坐上席,新女婿到岳父家只有這一次破例地坐一回上席。以后,岳父家凡遇大小事,新女婿都幫忙出力,不能按客人對待。待飯菜端上來后,所有陪客都要拿出一定數量錢,湊起來用盤子端給新女婿,意思是喜錢,表示祝賀新親戚。飯后,新女婿夫婦二人一同要回到家中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